外電周一 (7 日) 報導,即使美國當局強推最新關稅政策,蘋果公司 (AAPL.US) 仍然不會在這幾年內將 iPhone 手機生產轉移到美國本土,主要是因為成本太高。
從成本層面來看,美國的高昂勞動成本是蘋果難以承受之重。如果 iPhone 在美國投產,其產能將大幅縮減,而且美國當地的勞動成本高昂,蘋果必須支付符合美國標準的薪資,這些成本都將會轉嫁給消費者,蘋果最終會提高 iPhone 的售價來維持營運。
投行摩根士丹利估算,美國加徵關稅將使蘋果每年增加約 85 億美元的成本。《路透》則引述分析人士的話指出,如果蘋果將關稅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iPhone16 Pro Max 在美零售價將從現在的 1599 美元上漲到 2300 美元。
蘋果公司 2 月曾承諾,在未來 4 年內在美投資逾 5000 億美元,包括在德州開設人工智慧 (AI) 伺服器工廠,以及在亞利桑納州的新工廠小規模生產晶片,希望藉此說服川普政府將蘋果公司產品排除在關稅清單外。
分析師表示,在美國新建一座工廠需要 4 到 5 年時間,就科技製造工廠和其他類型工廠而言,美國甚至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勞動力基礎來支持建廠。
除了 iPhone,蘋果也不可能在美國生產其它產品,因為這些類別都是小量生產,不需要投入大量工作時和太多的勞動力。
2016 年川普首任當選後,蘋果曾研究在美國組裝 iPhone 的可能性,但因成本翻倍而放棄。根據當時分析,僅組裝環節成本可能從每支 4 美元增加至 30-40 美元,若全供應鏈轉移,iPhone 售價會翻倍。
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蘋果開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包括將部分手機和耳機生產轉移至印度,將部分耳機、手錶和電腦生產轉移至越南,並在馬來西亞和泰國增設電腦產品生產線。但川普政府計劃普遍徵收高額對等關稅,無疑將重創蘋果公司的供應鏈。
蘋果公司勢必與其供應鏈進行談判,讓這些供應鏈公司給予蘋果更低的定價;或進一步調整供應鏈,將組件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分散到全球各地來應對關稅挑戰,以便蘋果公司在美國當局最新關稅政策下仍可以保證利潤率。
蘋果去年 8 月宣布 iPhone 16 Pro 和 16 Pro Max 系列將在印度製造,預計將推動印度在全球 iPhone 產量的占比從 14% 增加至 25%。
此外,蘋果也正考慮在巴西擴大 iPhone 的生產線。富士康位於聖保羅州 Jundiai 的工廠先前已組裝 iPhone 13、14 和 15 型號,近期開始組裝 iPhone 16。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