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週一 (12 日) 就暫停超過 100% 的高關稅達成協議,決定設定為期 90 天的停戰期至 8 月上旬,旨在穩定金融市場並避免經濟衝擊,美國財長貝森特在瑞士記者會上透露,美方提出消除鋼鐵和太陽能面板產能過剩、推動中國向消費主導型經濟轉型等結構性議題,同時要求北京擴大進口美國產品來縮小貿易逆差。中美關稅戰雖暫時停火,但雙方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仍存,90 天能達成什麼交易引發全球關注。
《共同社》與《日經新聞》等日媒報導,日本對此高度戒備,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周二 (13 日) 在內閣會議後強調,正全面分析中美聲明並重申將全力推進日美雙邊貿易談判。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亦稱將在「充分研究影響後採取適當應對」,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則強調「需在維護國家利益前提下推進談判」。
據悉,日美兩國打算本月中旬以後密集舉行部長級貿易談判,赤澤亮正將在日方團隊中發揮主導作用,
日本政界擔憂,中美關稅博弈恐擠壓日本汽車等製造業的海外市場,但美國明確表示,此輪妥協不涉及產業關稅調整。
美國此次施壓的重點聚焦於中國的結構性改革。美國財長貝森特指出,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導致全球市場扭曲,光電面板領域政府補貼催生的低價傾銷已衝擊多國製造業。美方要求中國建立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模式,並承諾消除非關稅壁壘。
目前,日美關稅談判前景仍然懸而未決,雙方已舉行兩輪磋商,日方持續要求美方重新審視關稅措施,但美方一直堅持不能在汽車、鋼鐵等產品上給予日本「特殊待遇」。
日本首相石破茂周一誓言,該國將採取「萬全之策」應對美方關稅,如有必要將毫不猶豫採取額外措施。
儘管川普否認短期內重啟高關稅的可能性,但其「可能大幅上調」的警告仍令市場承壓。
日媒分析指出,中美 90 天談判期有多重障礙;中國必須平衡經濟轉型與外部壓力,美國則面臨期中選舉的政治考量。歷史經驗顯示,2018 年首輪中美談判因文本擬定等問題幾乎破裂,這次談判複雜程度更甚以往。
國際社會更密切關注中美博弈走向,日本與南韓企業界期待關稅鬆動能惠及半導體、汽車產業鏈,但美方明確將產業關稅排除在目前談判範圍。
專門研究中美關係的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專家劉宗媛表示,即便談判取得階段性成果,要實現中美貿易結構再平衡仍需要數年努力。隨著談判進入倒數計時,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與經濟成長前景將面臨關鍵考驗。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