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在面對中美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時,其傳統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避險策略正受到嚴峻挑戰,並呈現出「緩慢但清晰地向中國靠攏」的趨勢。
美國老牌《外交事務》雜誌指出,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國不僅連續多年穩居東協最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量佔東協近四分之一,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也迅速增長,形成了以基礎建設、能源開發和新興技術合作為支點的「經實安虛」(經濟實質,安全虛弱)複合依賴模式。
這種模式在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國尤為明顯,其對華經濟依賴已逐漸壓縮對美安全合作的空間。即使是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中等國家,表面上雖維持「對沖」姿態,實質上已在鎳資源、電池供應鏈、數位技術等關鍵領域形成結構性傾斜。
美國認為東南亞是全球地緣新支點,希望將其困境轉化為戰略突破口。然而,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缺乏實質市場准入機制,難以與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抗衡。此外,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雖帶來增長機會,但也引發主權與環境風險。同時,東南亞民眾對中國的信任度普遍偏低,這與政府日益親華的政策形成錯位,或將在未來引發國內政治反彈。
文章也強調,美國將區域戰略行為限制在大國地緣框架中,低估了東南亞在制度創新、技術治理與多邊機制建構中的能動性。東南亞的未來並非中美輸贏的附屬變量,而是全球秩序重組的關鍵變數。
東南亞的戰略抉擇與傾向指數
東南亞地區擁有近 7 億人口,數十年來始終拒絕「選邊站」,秉持「廣結善緣」的外交原則。然而,隨著大國博弈日益尖銳,東南亞各國已難以規避其帶來的壓力。
洛伊研究所「亞洲實力指數」透過對東協國家與中美在政治外交、軍事安全、經濟連結、文化政治親和力及訊號傳遞五個維度的互動情況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出 0 至 100 區間的傾向指數(0 分代表完全傾向中國,100 分代表完全傾向美國)。研究發現:
- 平衡者: 印尼(49 分)、馬來西亞(47 分)、新加坡(48 分)和泰國(45 分)。
- 傾向美國: 菲律賓(60 分)。
- 傾向中國: 緬甸(24 分)、寮國(29 分)、柬埔寨(38 分)、越南(43 分)和汶萊(44 分)。
將 30 年數據拆分為兩個 15 年周期(1995-2009 年與 2010-2024 年)分析,呈現出「中國稍佔上風」的動態變化圖景:
- 印尼從偏向美國轉變為偏向中國
- 泰國明顯向中國傾斜
- 菲律賓對華關係呈現謹慎改善
-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出現輕微親華轉向
- 柬埔寨、寮國和緬甸呈現建構對華友好的穩定網路趨勢
- 唯一呈現輕微親美趨勢的是越南,但近期數據表明其正趨向平衡
東南亞國家向中國靠攏的趨勢是國內政治需求、經濟機會認知、美國的影響力及地緣現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柬埔寨因國內政治變革導致與美國關係惡化,轉而強化對華關係以獲得經濟和政治支持。許多東南亞國家政府執政合法性的根基在於能否創造強勁經濟表現,而中國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機會。
川普重返白宮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美國在東南亞軍事和經濟承諾的擔憂,其對東南亞國家徵收高額「對等」關稅的威脅,以及美國要員持續缺席東協年度高峰會,都讓東南亞各國擔憂將喪失美國投資與美國市場准入,更憂慮美國放棄其經濟領導地位。
從根本上來說,地緣因素也決定了這些國家的戰略抉擇。與中國接壤的寮國、緬甸和越南等國,自然傾向向華靠攏。
儘管東南亞整體顯然正在傾向中國,但各國的戰略取向並非一成不變。菲律賓便是典型例證,其對中美關係的立場在不同政府執政期間呈現顯著搖擺。在印尼、馬來西亞等以穆斯林人口為主的東南亞國家,美國對以色列加薩戰爭的支持已引發強烈民憤,促使這些國家政府疏遠美國。
許多東南亞國家政府或許尚未意識到,它們實際上正在選擇性地站隊。儘管多項民調顯示東南亞國家將中國視為最具影響力的經濟與戰略力量,但民眾對中國如何運用這種力量也抱持相當大的保留態度。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 2024 年的民調顯示,東南亞各界精英將日本列為首選,美國次之,歐盟位居第三,而中國位於第四。
這意味著,儘管中國將繼續成為美國持久而強大的競爭對手,並且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似乎正向中國靠攏,但是中國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來消除疑慮、贏得該地區國家的真正信任。
倘若川普政府維持現行強硬路線,包括對東協關鍵國家實施懲罰性關稅、美方要員持續缺席東協年度高峰會、且對已加入或申請加入金磚機制的國家落實 100% 關稅威脅,中國或將在東南亞獲得更多戰略空間。若川普政府不改弦更張,則無異於親手葬送美國半世紀以來在東南亞累積的戰略信任與外交遺產。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