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以來,美國貿易摩擦引發的全球資本市場震盪持續發酵,海外機構資金正從美元資產加速抽離,避險資產交易短期升溫,市場格局悄悄生變。
美股上周五 (10 日) 遭遇「黑色星期五」,那斯達克指數暴跌 3.56%,標普 500 下跌 2.71%,雙雙創下 4 月以來單日最大跌幅紀錄,科技與半導體類股損失尤為慘重。
同日,美債殖利率集體走低,2 年期與 10 年期分別下跌 1.63 和 1.95 個基點,美元指數下挫 0.56% 至 98.977。截至 10 月 13 日,美元指數較年初累計跌幅將近 9%,資金撤離跡象明顯。
全球資本撤離美股後,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表現亮眼。現貨黃金上周三 (8 日) 歷史性突破每盎司 4000 美元,今年來累計漲超 52%,周一 (13 日) 早盤更突破 4060 美元,再創新高。
滙豐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中國首席投資總監匡正分析指車,部分投資人因擔憂 AI 與科技族群高估,藉著貿易摩擦觸發獲利了結,但要重演 4 月時的激烈震盪機率不大。
美股回檔主因包括政策不確定性、企業獲利壓力及美元走強壓制估值。標普 500 指數年初至今漲近 20%,觸發「估值回檔 + 情緒宣洩」式拋售,輝達單日市值蒸發超 2000 億美元,特斯拉、亞馬遜等權重股跟跌。
歐洲市場同步承壓,STOXX 600 指數上周累計下跌 1.1%,歐洲央行 (ECB) 降息預期支撐有限,尚未成為資金大規模替代方向。
市場資金流向呈現結構性分化,部分流入債券、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或是流入新興市場股票 ETF,但整體仍處於動態調整,未形成明確大規模轉移趨勢。
相較全球波動,中國股市與債市表現韌性十足,債市周一走勢平穩。基金公司資深固收人士指出,市場對消息已提前消化,衝擊或短暫可控。
民銀研究預估,此次貿易摩擦有望為 11 月 APEC 峰會前美方籌碼爭取,衝擊將小於 4 月;招商宏觀團隊則預估今年第四季穩增長政策有望加碼。
權益資產方面,匡正持續看好中國股市,因市場已適應經貿博弈,政策預期、資金入市潛力、AI 應用提速及估值獲利雙重支撐構成信心基礎。
匡正還建議關注中國科技領軍企業及高股息、高回購優質公司,並強調黃金、白銀受益於避險資金流入,「戰術性看多黃金對沖不確定性,優質債券仍是分散組合風險的好工具」。
對於美債,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建議,由於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接近目標下限 4%-4.25%,建議可減持長期國債,增持抗通膨債券對沖關稅引發的通膨風險。
王昕傑還預期美元短期有望走升,但隨聯準會 (Fed) 降息與停滯性通膨風險升溫,動能將減弱,黃金則可能挑戰 4100 美元,並在 4000 美元附近有技術支撐。
全球市場在貿易摩擦中震盪,資金尋找新錨點,而中國資產的韌性與中國經濟的穩定成長預期,正成為部分機構的「避風港」。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