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之際,歐洲針對中國企業的兩個「明搶」動作引發震動,分別是荷蘭以「國安」為由凍結中國聞泰科技對荷子公司股權,以及歐盟打算強制中國企業向歐洲轉移技術。
《北向財經》報導,這場從「搶股權」到「搶技術」的連續動作,揭露了歐洲在產業困局下的焦慮與傳統掠奪思維的重燃。
聞泰科技 (600745-CN) 的遭遇揭開歐洲「明搶」序幕,位在荷蘭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部門,後經獨立更名,主營汽車晶片,因連年虧損,2020 年聞泰科技以 300 多億元全資收購安世。當時,聞泰全年營收僅 415 億元,堪稱「蛇吞象」豪賭。
聞泰科技收購後透過產能與市場扶持,將安世打造成汽車晶片領域頭部企業,自身也扭虧為盈,今年上半年淨利 4.7 億元,年增 237%。
然而,荷蘭政府近日突然凍結聞泰所持股權,暫停中國籍執行長職務並任命「最終決策權」臨時董事,直接剝奪母公司管理權。《彭博資訊》報導直指此舉「應美國要求」,荷蘭則意圖藉此掌控歐洲汽車晶片產業主導權,既配合美國打壓中國晶片,又試圖填補自身產業空白。
另一邊,歐盟打算下月推出《工業加速器法案》,要求非歐盟企業進入歐洲汽車與電池市場必須「分享技術」。儘管名義上面向所有企業,但明眼人皆知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
歐洲曾是燃油車霸主,如今卻被中國新能源車擠壓,德國汽車訂單創 5 年新低,法國車廠裁員逾 2 萬人。先前歐盟已對中國電動車加徵 35% 關稅、限制零件比例,如今更進一步想直接取得寧德時代麒麟電池、比亞迪刀片電池等核心技術,本質與「市場換技術」背道而馳,被批「明搶」。
報導指出,歐洲此輪動作更深層邏輯是「海盜基因」的歷史復燃。從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掠奪,到英國摧毀印度手工業後傾銷商品,再到二戰後美國「迴紋針計畫」掠奪德國科學家與技術專利,西方透過暴力或脅迫獲取財富的思維從未根除。如今,面對新能源、半導體、AI 等新興產業落後中美,歐洲既無力自主創新,便重拾「明搶」手段。
但今時不同往日。中國企業在晶片、新能源等領域已建構技術壁壘,歐洲強行「搶股權」「搶技術」恐難如願,更可能激發中國反制,最終代價恐遠超預期。
這場以「安全」為名的掠奪,暴露的不僅是歐洲的產業焦慮,更是歐洲不願面對的創新弱點、執迷於舊有掠奪邏輯的短視。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