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聯準會 (Fed) 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 (WSJ) 記者 Nick Timiraos 周四 (16 日) 撰文指出,美國政府停擺導致多項關鍵經濟數據延遲公布,讓 Fed 決策者在缺乏官方統計的情況下,必須評估經濟前景與降息步伐。外界預期,本月稍晚的政策會議可能再度降息一碼 (25 個基點),但 Fed 內部對於降息幅度與時機的分歧仍然明顯。
資料真空下 官員難以掌握經濟全貌
Fed 主席鮑爾日前警告,若政府關門時間拉長,資料蒐集將被迫中斷,「決策將變得更加艱難」。美國政府自 10 月 1 日起暫停部分運作後,原定 9 月就業報告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皆遭延後。勞工部已召回部分員工,力拚在 10 月 24 日、即政策會議前數日公布通膨數據。
由於官方統計被視為經濟「金標準」,其缺席迫使決策者轉向民間資料。Fed 理事華勒 (Christopher Waller) 表示,目前只能參考 ADP 就業報告、信用卡支出與求職網站資料等「次級指標」,雖能拼湊概況,仍不足以完整反映全美經濟狀況。
此時的「資料真空」尤為關鍵。美國經濟正受川普政府政策實驗影響──關稅推升企業成本、貿易不確定性拖累雇用、移民限制壓抑勞動人口成長。缺乏官方數據,讓政策制定者難以判斷通膨與就業的實際趨勢。
內部分歧擴大 降息路線愈加模糊
即使在數據中斷前,官員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已分歧。部分決策者憂心勞動市場快速惡化,主張加快降息;另一些則認為就業放緩與人口增速減緩相符,通膨風險才是當前更大的威脅。
德意志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 Matthew Luzzetti 指出,「缺乏資料使委員會難以形成支持更積極行動的共識。」他認為,若無新數據顯示經濟急速下滑,「再降一碼」將是最可能的選項。
至於若想暫停降息,至少須有強勁的 9 月就業數據及前期上修的證據支持,但在資料延遲下幾乎不可能達成。市場人士指出,這種「被動式政策」讓 Fed 幾乎陷入自動駕駛模式,只能依現有資訊維持小幅寬鬆。
歷史前例可循 但風險較以往更高
Timiraos 指出,過去三十年間,美國曾三度因政府關門延後經濟資料發布,1996 年、2013 年與 2018 年皆造成就業或通膨數據延遲。但此次情勢不同──Fed 正處於評估降息節奏與通膨風險的關鍵轉折期。
華勒表示,目前民間資料顯示勞動市場仍疲弱,但這些數據缺乏長期連續性,難以支撐重大政策轉向。若停擺延續至 11 月,官方統計恢復後或將引發 12 月會議上的更激烈爭論。Luzzetti 則預期,「屆時一連串補發的數據將為就業與通膨狀況提供更多真相,也可能重塑降息節奏」。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