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周四 (16 日) 報導,中國宣布對稀土供應鏈實施前所未見的出口管制,引發國際市場震盪。本周在華府舉行的全球經濟領袖會議中,稀土議題成為焦點,美國總統川普趁勢重建外交同盟,與多國協調應對北京的最新動作。分析指出,這場「稀土震撼」可能成為川普修復被關稅戰撕裂的盟友關係、重新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契機。
稀土出口管制引發全球震盪
中國近期推出的新規定,要求即使產品僅含微量中國稀土成分,也須獲得出口許可。此舉等同將中國監管權擴及全球產業鏈,立即引發主要經濟體警覺。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在華府表示,華府正與歐洲盟友、澳洲、加拿大、印度及多個亞洲民主國家密切磋商,盼形成「全面回應」。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呼籲七大工業國 (G7)「團結一致應對中國的措施」,德國財長也支持集體行動。澳洲總理下周將前往華府,尋求強化關鍵礦物供應鏈合作,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觀察人士指出,這些行動代表全球對中國的依存度正在鬆動。Dragonomics 副研究總監貝多 (Christopher Beddor) 警告,北京若過度施壓,恐造成「中國在全球各產業無差別製造痛苦」的印象,進一步削弱其國際信任。
川普藉機修補同盟關係 重塑抗中陣線
僅在半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曾號召各國團結對抗美國史上最高的關稅,如今形勢急轉直下。北京以稀土為籌碼的策略,不僅招致國際反彈,也讓川普有機可乘。
美方官員透露,川普與習近平預計本月在南韓舉行六年來首次會晤,雙方談判代表下周將先行接觸,尋求延續暫時性的關稅休戰。分析指出,這場「稀土對峙」可能讓川普在盟友間重新取得主導權。
報導指出,「無論這是否北京的誤判,或華府有意施壓供應鏈,這場角力已讓中國的全球形象受損。」中國多年來致力建立多邊夥伴關係,如今因稀土政策轉為被動,外交主導權再度回到美方手中。
美擴大稀土布局 投資北美供應鏈
在北京強勢出招的同時,美國也加快強化自身稀土產業鏈。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 (Jamieson Greer) 警告,中國出口限制的範圍「幾乎涵蓋全球」,可能衝擊從人工智慧 (AI) 系統到家用電器的供應,甚至波及南韓與澳洲間的智慧手機貿易及美國出口墨西哥的汽車產業。
葛里爾指出,美國正在考慮增持更多稀土企業股份,以確保關鍵礦物的穩定供應。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具備獨立取得稀土的能力,如果民間企業能做到,我們會提供必要支持。」
川普政府今年 7 月已投資 4 億美元入股美國稀土磁鐵製造商 MP Materials(MP.US) ,並於本月初取得加拿大 Trilogy Metals 公司 10% 股權。葛里爾表示,美方希望在國內「重建磁鐵製造環節」,與盟友合作確保供應安全。
他強調:「中國的管制衝擊全世界,我們和夥伴國都在採取行動,並嘗試彼此對齊。」這代表美國正推動「自給+聯盟合作」雙軌策略,意圖在稀土領域建立抗中防線。
北京面臨反噬風險 各國加速供應鏈轉向
中國學者、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Wu Xinbo 受訪時強調,新制並非針對所有國家,與中國維持良好貿易關係、未參與美方制裁的國家不會成為目標。他說:「這其實讓中國在外交上有更多槓桿,確保部分美國盟友不會加入壓力陣線。」
不過歐美分析師認為,北京此舉恐引發長期反效果。法國外貿銀行 (Natixis) 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 Herrero 警告,若各國開始重新檢視稀土供應策略,可能進一步延伸至其他中國主導產業,「最終損失恐怕極為龐大」。
歐盟近期也考慮要求在歐營運的中國企業分享技術給本地公司。荷蘭接管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的決定,凸顯各國在關鍵產業安全問題上對中國的不安。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顧問甘迺迪 (Scott Kennedy) 警告,若美中持續將經濟政策武器化,「兩國可能同時失去全球信任,迫使其他國家重啟以規則為本的貿易秩序——但這一次,沒有中國與美國的角色。」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