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正將美國資料中心產業推上資本狂歡的頂峰,但在繁榮表象下,利潤缺口、循環依賴與新玩家經驗弱點正暗藏系統性風險。
《The Information》報導,上周美國拉斯維加斯資料中心產業大會上,氛圍與一年前截然不同,OpenAI、xAI、Meta 等科技巨頭承諾未來十年投入數千億美元,討論焦點從「找地找電」轉向「誰能建最多千兆瓦級料中心」。貝萊德與 MGX 領銜的投資團更以創紀錄的 400 億美元收購僅 12 年歷史的資料中心營運商 Aligned Data Centers,將這股熱潮推向沸點。
樂觀情緒背後,現實挑戰如影隨形。以甲骨文為例,該公司 AI 雲端業務過去五季數據顯示,租賃輝達晶片的實際利潤率與目標值相差 15-20 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私下警惕「資金流循環」與「過度依賴單一公司」的交易結構風險。
為支撐天文數字級的投資,AI 產業正催生創新融資模式—回租交易(Leaseback)成新寵。xAI 向投資人 Valor Equity Partners 購買輝達晶片後租回使用,OpenAI 也計畫與輝達探討類似結構,繞過向微軟、甲骨文支付溢價的環節。
更微妙的是,輝達不僅供應晶片,更深度介入融資,資金最終以晶片採購回流,形成「既當裁判又當球員」的循環,被質疑是否扭曲真實需求。
角色錯位更添變數。原本專注 AI 程式設計的新創公司 Poolside 宣稱正興建 2 千兆瓦資料中心,打算租給 CoreWeave,Fermi 等新創公司亦直接切入多千兆瓦級項目,試圖以速度與效能挑戰谷歌、微軟等雲端運算巨頭。
這些缺乏傳統資料中心開發經驗的新入局者正衝擊產業既有規則。傳統開發商對其能力存疑,微軟高層曾直言不認為甲骨文能兌現數千兆瓦容量承諾。
業內人士透露,許多新玩家正緊急招募傳統從業者「解決營運挑戰」,外界預測激進項目或因延誤、電力短缺或工期失控而崩潰。
利潤現實是最直接的考驗。AI 雲端服務商需提前高價採購輝達晶片,但客戶僅在專案交付並達標後付費,電力供應、設備延誤等不可控因素隨時可能打亂資金鏈。
當供應商、客戶、融資方身分重疊,系統性風險持續累積,業界領袖私下擔憂循環依賴的脆弱性。微軟選擇讓甲骨文承擔 OpenAI 部分伺服器需求,被解讀為「不是看淡長期需求,就是不願擔高風險」。
分析人士指出,這場淘金熱中,輝達穩坐「賣鏟人」位置,傳統雲端巨頭憑技術累積與風險承受力佔據優勢,新入局者則面臨最大不確定性。只有兼具技術能力、資金儲備與風控經驗的玩家,才能在退潮時站穩腳步。
當 400 億美元收購案成為產業興奮劑,當回租交易模糊風險邊界,資料中心熱潮這場 AI 驅動的資本盛宴,終將在繁榮與泡沫的交織中,迎來真正的洗牌時刻。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