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I 浪潮正以撕裂式的力量重塑矽谷的科技業,一邊催生生成式 AI、大模型等顛覆性創新,一邊掀起席捲全球的裁員風暴。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最新梳理的行業數據顯示,這場由 AI 驅動的「效率革命」,正讓矽谷從「全球創新引擎」變為「裁員重災區,而此現象的背後是職位版圖的劇烈重構與企業對未來的豪賭。
根據裁員追蹤網站 Layoffs.fyi 的統計,去年全球科技業裁員人數已超過 15 萬,而光是今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削減近 10 萬個職位,單月最大裁員規模達 2.45 萬人。
身為全球科技心臟的矽谷首當其衝,從網路巨頭到新創公司,從傳統企業到跨界玩家,幾乎所有領域都在經歷「AI 式瘦身」。
谷歌、Meta、Salesforce 等科技巨頭的動作最具代表性。今年 4 月,谷歌雲端部門裁撤逾 100 個設計崗位,資源向 AI 產品研發傾斜,Meta 在春季縮減 Reality Labs 團隊 100 人後,近日又傳出 AI 基礎設施部門將裁 600 人,但其新任首席 AI 長亞歷山大 · 王領導的頂尖團隊卻未受波及。
Salesforce 更成為「AI 裁員縮影」,從 2023 年至今累計裁員逾 9000 人,2025 年舊金山總部再裁 262 人,執行長 Marc Benioff 直言 AI 讓客服團隊需求減少 4000 人,「這是過去九個月最令我興奮的事」,而這家曾以「家庭文化」著稱的企業,如今正用 AI 重塑人力結構。
微軟、亞馬遜等巨頭也同樣在「陣痛中轉型」。微軟執行長納德拉 7 月致信員工承認,為轉型「智慧引擎」,裁員陣痛令他「寢食難安」, 繼今年初小規模裁員後,5 月再裁 6500 人 (佔全球員工 3%),將資源投入 Copilot 等生成式 AI 產品。
亞馬遜自 2022 年累計裁員 2.7 萬人後,今年秋季持續重組音響子公司 Wondery、裁撤設備服務部門 100 人,聚焦 AI 核心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巨頭們在裁員的同時,對 AI 人才的爭奪近乎「瘋狂」。Meta、谷歌內部提拔 AI 研究人員的消息頻出,Salesforce 裁掉客服團隊的同時,亦正積極招募銷售 AI 產品的新業務人才。甲骨文、思科等老牌企業雖未明確歸因 AI,卻在基礎研發部門裁員,為雲端服務、網路安全等 AI 相關領域騰出預算空間。
除科技巨頭外,Fiverr、Yotpo 等明星新創公司及 Scale AI、xAI 等 AI 獨角獸也被迫「斷臂求生」。今年 8 月,自由工作平台 Fiverr 裁 250 人 (佔 30%),稱要「更精簡、更敏捷,專注 AI 優先」,以色列行銷科技公司 Yotpo 砍掉 34% 團隊 (200 人),關停郵件行銷業務,轉向 AI 評論摘要等新工具。
AI 領域的公司同樣未能倖免,Scale AI 被 Meta 收購後僅數月,便裁 200 人並終止 500 份約聘人員合作,xAI 首次裁員便砍掉 500 名數據標註員,稱將由「AI 專家」取代。對話式 AI 新創公司 Gupshup 今年內連兩輪裁員,近半數員工丟掉飯碗,AI 代碼生成公司 Windsurf 被收購後裁 30 人。
裁員潮也外溢至傳統產業。今年 3 月,星巴克裁掉 1100 名技術員工,部分職能外包,因其深化數位轉型,內部 IT 職位正被外部服務或 AI 工具取代。汽車業同樣寒意陣陣:通用底特律電動車工廠裁 200 人,Rivian 三度裁員累計近千人,英特爾宣布未來裁員 2.1 萬人來聚焦 AI 晶片,西門子全球裁減 5600 人優化自動化業務。
此外,共享出行平台 Turo 取消 IPO 後裁 150 人,企業協作軟體 Smartsheet 被收購後裁 120 人,人力資源平台 Workday 裁 1750 人,連曾被看好的自駕公司 Cruise 也因安全事故和解散一半員工,殘存資產被通用收編。
對此,業內人士評論道:「2025 年的裁員潮,是 AI 重塑工作版圖的先兆。」
對企業來說,AI 是流程再造、開創新業務的工具,而對員工來說,擁抱 AI、掌握新技能則已經成為生存法則。當科技巨頭們用程式碼量和效率指標決定裁員名單,當新創公司為「AI 原生」轉型裁員,這場變革的代價與希望,終將成為衡量科技進步的關鍵指標。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