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決定於 12 月 1 日結束量化緊縮 (QT) 政策,提前終止其資產負債表縮減。這一行動比摩根士丹利 (大摩) 此前預期的時程早了約 6 個月。儘管聯準會的決定引起了市場對於政策可能轉向的廣泛討論,但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們認為,此舉對流動性和市場的影響,可能不如新聞標題所示的那麼重大。
以首席全球經濟學家 Seth Carpenter 為首的大摩團隊指出,結束 QT 預示著操作層面的轉變,但並不代表轉向重啟量化寬鬆 (QE)。
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說明,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將保持不變,但「構成將發生變化」。具體而言,聯準會將繼續讓每月約 150 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MBS) 到期流出,但同時會購買等量的短期國庫券來進行替換。
大摩強調,這種操作的本質是資產互換,即與市場「交換證券,而非增加準備金」。因此,這旨在改變資產負債表的「構成」,而非擴大其「規模」,故並非貨幣寬鬆。
此外,對於提前結束 QT 的時機,大摩認為影響相對輕微。提早 6 個月停止國債縮減累積的差異約為 300 億美元,這在聯準會龐大的投資組合和整個市場規模中「相當小」。近期聯準會逆回購操作的增加,也並非注入新的流動性,這些是隔夜交易,隔日就會解除,並不會持久地擴大準備金。
至於資產負債表何時會再次擴張,大摩預計,除了發生衰退或市場壓力等極端情況,未來的擴張將是出於技術性原因:對沖實體貨幣 (現金) 需求的增長。當銀行需要現金補給 ATM 時,聯準會會提供現金並相應扣減銀行在聯準會的準備金帳戶,這會消耗準備金。為了防止準備金進一步下降,聯準會將在此基礎上每月額外購買約 100 億至 150 億美元的國債。
報告強調,此類購債目的只是「防止準備金下降」,不應被市場過度解讀為寬鬆訊號。
最終,大摩強調,「真正的關鍵在於美國財政部」。雖然聯準會的投資組合構成可能改變,但財政部的發債決策決定了市場需要吸收多少久期風險。聯準會轉向購買短期國庫券可能有利於財政部增加短債發行,但金融條件是否會得到放鬆,「取決於財政部,而不是聯準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