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凍結中資半導體企業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資產引發全球晶片斷供危機,儘管北京出手豁免出口限制,歐洲汽車業仍深陷「晶片荒」的焦慮感。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官員警告,若荷蘭不恢復對安世中國廠的晶圓供應,數周內全球汽車生產線恐面臨停擺。
安世生產的低利基礎晶片廣泛用於汽車電子系統,控制照明、安全氣囊、車鎖等關鍵功能,安世的生產鏈橫跨荷蘭、英國與德國,晶圓製造後運往中國子公司組裝出口,但自 9 月 30 日荷蘭政府凍結安世資產以來,荷蘭迄今未恢復向中國廠供應晶圓。
歐洲汽車業高管透露,中國廠僅存少量庫存,「若德國及歐盟供應中斷,幾周內將耗盡」,部分企業僅能支撐數周生產。
儘管中國 11 月 1 日宣布豁免相關出口限制,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CEA) 仍擔憂道:「只要荷蘭對中國廠的晶圓出口限制持續,全球需求就無法滿足。」
福斯坦言供應狀況「仍不確定」,雖然暫時還沒影響到德國工廠,但無法排除未來中斷風險。
一名歐盟官員預估,中國廠庫存可能只能維持到 12 月初,廠方正嘗試尋找替代晶圓來源,甚至放緩生產節奏來應對危機。
這場晶片危機的背後是,荷蘭政府的強制行動被指「人為製造混亂」。
香港《南華早報》上周一 (3 日) 曾報導指出,荷蘭凍結安世資產源於美國施壓。今年 6 月,美國官員要求荷蘭,若安世想獲美國「實體清單」豁免,必須換掉中國籍執行長,而當 10 月底美國暫緩出口管制後,荷蘭立場更顯尷尬。
香港大學地緣政治學者指出,荷蘭此前行動的「必要性」因美國一句話瓦解,面臨法律、政治與產業多重困境。
中國則已明確指責荷蘭的責任,商務部稱荷蘭 10 月 26 日停供晶圓致中國廠生產中斷,擾亂全球供應鏈,「荷蘭應承擔全部責任」。儘管中國積極豁免並推動恢復供貨,荷蘭仍未採取實際行動。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周一 (11 日) 與德國經濟部長 Katherina Reiche 舉行視訊會談時重申,需要荷蘭展現出建設性態度糾正錯誤,並呼籲德國敦促荷方盡快解決問題。
從美國施壓到荷蘭凍結資產,再到全球汽車業瀕臨停擺,這場由政治干預引發的晶片危機正考驗各方能否回歸理性,避免供應鏈「斷鏈」禍及全球產業。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