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鑄幣局已正式停止生產流通超過兩個世紀的 1 美分硬幣,象徵著美國貨幣史上一次重大的轉變。2025 年 11 月 12 日,最後一枚 1 美分硬幣在費城美國鑄幣局被壓鑄完成,財政部司庫畢奇 (Brandon Beach) 親自協助鑄造了最後 5 枚硬幣。
此次停產的核心原因在於其生產成本已遠超面值,對納稅人造成了持續的負擔。畢奇指出,過去 10 年來,由於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每一枚 1 美分硬幣的實際生產成本約為 3.69 美分。他表示:「美國納稅人一再遭受損失」。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聲明,儘管 1 美分硬幣於 1792 年的《鑄幣法案》中首次獲得授權,但生產成本的持續增加,加上消費者習慣和技術的演變,使其生產在財政上變得難以為繼。
畢奇表示,美國上一次停止發行硬幣是在 1857 年 (當時停止的是半美分硬幣)。這次停止 1 美分硬幣生產後,美國鑄幣局預計每年可節省 5600 萬美元。
鑄幣局指出,「美國錢包的快速現代化」也使得 1 美分硬幣在 21 世紀的經濟中實用性大減。鑄幣局員工 Jimmy Cattanea 坦言,看到便士終結是「一件非常瘋狂的事」,並承認現在「大家多數都是刷卡,零錢就放在罐子裡」。
雖然停止鑄造新幣,但財政部強調,1 美分硬幣仍將保持法定貨幣地位。畢奇鼓勵民眾繼續使用現有的 1 美分硬幣。目前流通中的 1 美分硬幣數量龐大,美國財政部估計約有 3000 億枚,而美國銀行協會 (American Banking Association) 的數據則約為 2500 億枚。財政部表示,這個數量「遠超過商業所需的數量」。
此次停產決定得到了政治高層的支持。2 月時,川普曾下令財政部停止鑄幣,他在 Truth Social 上寫道,鑄造一枚便士的成本超過兩美分,「太浪費了!」。過去數十年來,要求廢除便士的提議屢見不鮮,例如 1989 年的《價格取整法案》曾試圖要求現金交易取整至最接近的五美分,但未獲通過。
目前,一項名為「常識硬幣法案」(Common Cents Act) 的立法正在審理中,該法案將規定現金交易取整至最接近的 5 美分。
至於最後一批鑄造的便士,財政部表示,它們印有特殊的「歐米茄標誌」(omega mark),不會進入流通。政府計畫在未來拍賣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硬幣。在費城鑄幣局對街,造訪班傑明 · 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墓地的民眾常在墓碑上投放便士以示敬意,未來他們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金額來表達敬意。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