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賣空》貝瑞批科技巨頭用「會計魔術」灌水獲利 預言「AI 殭屍資產」風暴將至曾因預言 2008 年金融危機而聞名的《大賣空》本尊、傳奇投資人麥可 · 貝瑞(Michael Burry),近日透過其付費專欄「Cassandra Unchained」發布三篇重磅文章,為當前 AI 科技熱潮敲響了終極警鐘。他的核心論述圍繞著科技巨頭的資產會計實務,以及技術爆炸性迭代對基礎設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折舊年限的「會計魔術」
貝瑞深入剖析了 Meta、Google、微軟等超大規模企業(Hyperscalers)在 2020 年至 2025 年間的財務數據,揭露了一個令人警惕的規律:這些公司正系統性地延長其晶片與伺服器的折舊使用壽命。
折舊年限從 2020 年的 3 年,一路延長至 2025 年的 5.5 年或 6 年。他指出,這種看似單純的會計政策調整,實質上是直接提升業績的「魔法」。根據會計準則,折舊年限越長,每年計入的費用越少,直接導致報告利潤虛增。
貝瑞具體估算,Google 僅在 2023 年調整折舊政策,就使當年稅前收入增加 39 億美元,而未來三年,這些主要巨頭透過此操作,將能額外增加約 200 億美元的報告收入。
貝瑞將這種手法與 2002 年世通公司(WorldCom)的財務詐欺案相提並論,嚴正警告市場不應只看這種粉飾太平的表面獲利。
貝瑞再度批評輝達發給華爾街分析師的備忘錄「令人失望」,直指文件充斥著「一個又一個稻草人謬誤」,整份備忘錄「讀起來幾乎像一場騙局」。
他強調,會計上的調整,讓企業得以在不增加實際營收的情況下,維持高利潤、高估值,但這種技巧終將被現實所戳破。
資產快速過時的風險
貝瑞的核心憂慮在於,科技巨頭的會計政策,已經與輝達(Nvidia)AI 晶片技術加速迭代的現實完全脫節。他引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說法,新一代晶片大規模出貨後,舊款晶片幾乎難以售出,產品週期已縮短至僅僅一年。然而,這些巨頭卻仍堅持按 6 年來折舊這些快速貶值的資產。
貝瑞嚴厲指出,會計準則中的「使用壽命」應指資產的經濟生產週期,而非物理運作時間。他認為,舊晶片雖然可能仍在運行,但其能源效率與經濟生產力已因新技術的出現而快速耗盡,繼續按長年限折舊,無疑是嚴重高估資產的實際價值。
這種技術與會計的矛盾,連鎖波及到耗資數百億美元的資料中心。微軟執行長納德拉的訪談也佐證了這一點,他曾明確表示不願為單一世代晶片承擔過長的折舊成本,但微軟的會計政策卻與其表態背道而馳。
貝瑞透過「年份分析」測算,若以晶片實際 3 年左右的經濟壽命計算,2026 至 2028 年間,微軟、Meta、亞馬遜等巨頭的獲利高估幅度將達兩位數,其中甲骨文可能高達 48%,面臨數百億美元的大規模資產減損風險。
泡沫前的徵兆與殭屍資產
貝瑞將目光投向了更廣泛的基礎設施風險。他警示,為適配特定 AI 晶片而新建的資料中心,也將隨著技術更新而快速過時,未來部分資料中心可能淪為僅能處理瑣碎任務的「殭屍資產」,其命運與 2000 年網路泡沫後被閒置的光纖相似,但晶片和伺服器的過時速度遠快於光纖。
另一個潛在風險是科技巨頭資產負債表上數百億美元的「在建工程」(CIP),這些已建成但尚未投入使用的資料中心,在會計上無需提列折舊,一旦產業成長放緩,可能進一步掩蓋績效問題。
此外,他強調,這一切風險正因受監管較少的私募信貸瘋狂介入資料中心建設而加劇,形成災難性的期限錯配。
貝瑞並非危言聳聽,他引用百度在 2024 年先延長折舊年限、後因舊資產無法滿足 AI 計算需求而提列 112 億元固定資產減值的案例,向美國科技巨頭發出警報。
最後,貝瑞針對網路上的錯誤解讀進行澄清:他並非指責輝達(Nvidia)是「安隆」或「世通」式的會計詐欺者,而是明確指出輝達的地位更像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思科(Cisco),其客戶那些延長折舊的超大規模企業,正面臨基礎設施過剩的風險。
他也澄清,媒體先前錯誤誇大了他對 Palantir 和輝達的看跌期權倉位規模,誤將期權的名目價值解讀為實際持倉規模。
貝瑞的系列文章明確指出,目前市場依賴會計技巧維持的高利潤與高估值,終將被技術迭代和市場規律所戳破,這場與 AI 基礎設施相關的金融風險正在不斷累積。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