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OpenAI 繞過外部顧問,核心團隊秘密主導 1.5 兆美元晶片供應交易」的消息引發業界震動。外媒最新報導指出,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攜手總裁 Greg Brockman、財務長 Sarah Friar 等少數高管,在未依賴傳統投行與律師團隊的情況下,與輝達、甲骨文、超微、博通等科技巨頭達成晶片及 AI 基礎設施供應協議。
《金融時報》報導,這場「去中介化」的豪賭,反映出科技公司在 AI 軍備競賽下對算力的極致渴求。從 3 月跟 AI 雲端服務商 CoreWeave 的首次嘗試,到與輝達、甲骨文等巨頭的百億級合作,OpenAI 的談判始終保持著「小團隊、高速度」的風格。核心決策圈僅包括奧特曼、Brockman、Friar 及新晉基礎設施融資負責人 Peter Hoeschele。
知情人士透露,奧特曼負責描繪合作願景,Brockman 帶領團隊整合交易結構,Friar 憑藉其財務背景確保融資落地,Hoeschele 則聚焦算力供應的細節執行。這種「技術優先、財務後補」的模式,將傳統需數月的談判壓縮至數星期,甚至數天。
交易邏輯是「速度至上」。以與 CoreWeave 的合作為樣板,OpenAI 先以 119 億美元購買算力,換取對方 3.5 億美元股份,後協議擴及 220 億美元,推動 CoreWeave 股價暴漲兩倍。這一模式迅速複製到其他巨頭身上。OpenAI 與輝達達成 3500 億美元晶片採購承諾,輝達將投資最多 1000 億美元,之後跟超微簽署 6GW 晶片購買協議,獲每股僅 1 美分的認股權證,以及接手甲骨文德州數據中心項目,五年合作規模達 3000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交易僅依賴奧特曼與對方執行長的個人信任,例如跟輝達的合作,便由奧特曼與黃仁勳直接溝通促成。
核心成員的專業背景為交易提供了支撐。身為 OpenAI 創始團隊成員,Brockman 曾任職 Stripe 首席技術官,擅長將宏大願景轉化為可執行的架構,Friar 去年從 Nextdoor 加入,此前主導過該公司 SPAC 上市,雖因股價暴跌備受爭議,但其融資能力仍被倚重,而 Hoeschele 帶領的小團隊則專攻算力目標,確保奧特曼「每週 1GW」野心。
這筆交易的非常規性令華爾街錯愕。通常,百億級科技合作需要投資銀行參與估價、律師審核條款,但 OpenAI 選擇「先拿晶片,再補細節」。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切背後是 AI 算力爭奪的白熱化。當競爭對手仍在規劃時,OpenAI 已透過直接對話鎖定關鍵資源。
Friar 曾說:「我們需要確保交易能快速落地,財務問題可以後續完善。」
目前,奧特曼正擴大顧問團隊,上月已聘請 xAI 前財務長 Mike Liberatore 負責融資,為未來更大規模交易儲備力量。
隨著 1.5 兆美元晶片供應逐步落地,這場由 OpenAI 掀起的算力爭奪戰,恐將重塑全球 AI 基礎設施格局。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