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同(香港)的研究结果显示,本港长期停牌公司的数目在连跌三年後回升。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一年内,停牌超过三个月的上市公司数目按年上升7.5%至86间。此外,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的公司数目连续三年减少至今年的3间。同时,复牌的公司数量连续三年超过了除牌的公司,显示出香港上市公司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避免企业欺诈方面持续进步。
致同中国法证调查服务主管合夥人汤飈表示,上市公司受到管理层或股东引发的停牌比例由去年的12%上升至今年的34%,当中高达92%遭停牌,较去年的50%大幅增加。其中46%指控涉及董事或高层不当行为,36%与未披露交易有关,反映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挑战、资金流动趋紧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与董事间围绕财务问题的纠纷日益增加,不当交易及挪用公司资金的情况亦有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董事会在停牌後积极进行人事调整,六个月内,有高达70%个案出现董事或管理层变动,高於去年的50%。
相关内容《大行》高盛按盈利重评领先指标(ERLI)列出港股及中概股买入名单(表)
报告显示,过去三年,大部分停牌个案均由核数师触发。2025年被核数师指控欺诈的停牌个案接近一半,占比约51%,所有指控均导致停牌,且无一在六个月内成功复牌。相比2024年由核数师触发的个案中,仅20%成功复牌,且复牌所需时间均超过一年。今年核数师的指控主要集中於利润夸大及内部监控缺失,突显出部分公司倾向夸大盈利以吸引投资者、抬高股价或达到业绩指标。由核数师触发的个案中,六个月内董事变动的情况显着增加,仅有45%的受影响公司保留原有董事,在过去三年董事变动持续呈上升趋势。当中,以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更替最为明显。
致同香港法证调查服务合夥人林肇基表示,虽然由监管机构主导的停牌个案比例,从去年的28%下降至今年的15%,但在涉及欺诈指控的个案中,超过83%最终被停牌,反映出执法部门持续打击企业欺诈行为。值得留意的是,证监会今年没有再引用《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规则》第8(1)条,勒令一些怀疑存在重大欺诈行为的公司停牌。然而,随着AI公告审查系统的引入,监管机构似乎正在进行更具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查询。(ss/da)
AASTOCKS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