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們,A股打新賺錢效應還是一如既往的好。
剛剛過去的八月,A股市場迎來8只新股,在IPO上市首日全部收漲,首日平均漲幅超266%。
從獲利情況來看,8月上市的創業板新股漢桑科技中一簽能賺3萬多,天富龍、廣東建科每籤獲利分別為2.2萬元、1.3萬元。
首日漲幅方面,廣東建科在上市首日漲超418%,位居八月新股首日漲幅榜首。在廣東建科打新申購的前一天,發哥在文章《廣東建科明日申購!專注於工程檢測領域,2023年毛利率下滑》中提醒大家積極申購,因為近兩年A股打新賺錢效應好。
好到什麼程度呢?直接看數據。
2024年A股市場100只上市新股中,僅1家在上市首日破發,其餘全部收漲,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約253%;
2025年前8個月,在A股IPO上市的67家公司上市首日全部收漲,首日平均漲幅超239%。所以説,打中大A新股後,在上市首日賣出賺錢的概率很大。
今年A股新股首發市盈率較往年下降,2025年1-8月,A股67家新上市企業平均首發市盈率約18.8倍,低於2024年的21.7倍。其中,首發市盈率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屹唐股份為51.55倍,並未出現往年百倍市盈率新股的情況。
而新股整體首發市盈率的降低,有利於增加二級市場投資者盈利的概率和空間。
在打新賺錢效應的帶動下,新股申購火爆,呈“僧多粥少”的局面,打新中籤率很低。
就拿廣大散户參與的網上發行來看,2025年前8個月,A股平均網上發行中籤率只有0.037%,相當於一萬個打新的散户裏面,也就3到4個人能中籤,難度堪比彩票中獎。
想要提高打新中籤率,除了靠運氣之外,還得看持股市值或資金量。
對於滬深兩市的新股而言,打新需持有一定市值的股票,也就是存在市值門檻。
像華電新能網上發行中籤率高達0.56%,但頂格申購需配1490.5萬元的市值才行;市值門檻較低的優優綠能則只要持有深交所創業板2.5萬的股票市值就能頂格申購。
在市值足夠的情況下,頂格申購能獲得較多申購配號數量,因為中籤是基於配號進行隨機抽取,配號越多,理論上被抽中的概率就越大。
但在參與者眾多的情況下,即使頂格申購,中籤依然存在隨機性,尤其是一些熱門新股,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踴躍申購,導致中籤率極低。
北交所的打新也越來越捲了。從今年前8個月的數據來看,想要中籤100股新股,申購資金門檻在95萬至577萬元之間,資金量少的股民即便參與打新,大概率也難以中籤。
除了A股股民數量多(已超2億户)、打新熱情高漲之外,新股上市數量下降也是打新中籤率低的重要原因。
自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動態平衡” 開始,A股IPO發行節奏就明顯放緩,2024年新股上市數量驟降至100家。
2025年1-8月,A股共有67家新股上市,募資總額超654億元,新股數量及募資額略高於2024年同期水平,但遠不及2020年至2023年每年上市300至500家新股的盛況。
2025年前8個月,A股首發募集資金最高的新股是華電新能,首發募集資金約182億元。
同時,首發募集資金超過10億元的公司只有12家,包括中策橡膠、天有為、屹唐股份、影石創新、開發科技、興福電子、漢朔科技、威高血淨、恆鑫生活、永傑新材,其他大部分企業募資額均在10億元以下。
分城市來看,今年前8個月在A股上市的67家公司中,有6家來自蘇州,深圳、杭州各4家,合肥、台州各3家,排名靠前。
而這些城市中除深圳之外均為二線城市,可見以蘇州為首的許多二線城市也展現出良好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
近年來,在放緩節奏和強監管之下,A股IPO市場明顯降温,不僅新股發行數量大幅下降,撤退的公司也多。
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2024年有400多家公司終止A股IPO,今年又有90家企業陸續折戩,其中,北交所、創業板各有35家、25家企業終止IPO,滬主板、深主板、科創板分別為16家、11家、3家。
在一大批企業終止IPO之後,今年也有公司陸續衝擊上市。2025年前8個月,A股新增受理企業180家,其中有115家衝擊北交所上市,滬主板、科創板、深主板、創業板的新增申報企業分別為9家、24家、11家、21家。
Choice數據顯示,截止2025年8月31日,剔除撤回、審核不通過、終止審查、終止註冊的企業之外,A股在審企業有300多家(文末附各版塊詳細IPO排隊名單)。
這些IPO排隊企業中,擬募集資金超過15億元的有華潤新能源、惠科股份、摩爾線程、海康機器人、超硅半導體、奕斯偉材料、匯川聯合動力、新芯集成、嘉立創、兆芯集成、中國鈾業、馬可波羅、陽光焦化集團、潤陽新能源、振石新材料、沐曦股份、九嶺鋰業、容匯鋰業、海安橡膠、南網數字、恆潤達生生物、友升鋁業、天海汽車電子、未來材料、昂瑞微電子、紅板科技、思哲睿智能、視涯科技、新明珠、必貝特、聯訊儀器、宏明電子、德力佳、大普微、雙欣環保、惠康科技、麥田能源、陝西旅遊等。
下面是A股各版塊詳細IPO排隊名單: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