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港股通割韭菜的戲碼又出現了!
格隆匯獲悉,今天(9月16日)次新股藥捷安康-B(2617.HK)股價上演了驚天大逆轉。
上午公司股價再度飆升,盤中一度漲63%至679.5港元/股,5日累計漲幅達863%,再創上市新高,市值逼近2700億港元。
什麼康方,什麼信達,在藥捷安康面前都是弟弟!
自6月23日上市至今,不到3個月時間,藥捷安康股價較IPO價格(13.15港元)最高漲超50倍。
不過下午2點之後,公司股價急轉直下,截至收盤下跌53.73%,如果在今天的高點追進去,一天之內可以虧70%。
來感受一下這分分鐘上天入地的股價圖。
而藥捷安康在9月16日中午發佈公告稱:
“公司股份交易價格及成交量近期出現異常變動。
經查詢後董事會確認,概不知悉導致股份出現該等股價及成交量異常變動的任何原因;或任何須予公佈以避免股份出現虛假市場的資料;或根據上市規則第13.09(2)條及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第XIVA部須予披露的任何內幕消息。
董事會亦確認,集團業務營運維持正常,且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並無重大變動。”
01
流通盤極少:香港公開發售獲3419倍認購,仍舊套路回撥
要理解藥捷安康這魔幻的股價走勢,需要先來回顧一下當初IPO的發行情況。
集資額:2.01億港元,發行比例3.9%;
發行價:13.15港元/股,發行總市值52.19億港元;
招股總數:1528.1萬股H股,原本計劃公開發售10%,國際配售90%;結果香港公開發售獲3419.87倍認購,而國際發售僅獲0.97倍認購。
由於國際發售未足額,觸發套路回撥(當然,2025年8月4日生效的港交所IPO新規已經對這些制度做了修改)。
最終,香港公開發售的發售股份數目為305.7萬股,佔比20%。
基石投資者:江北醫藥、康方生物、華盛敦行、藥石地平線、科瓴安等,合計股份數量佔總發行數量的比例為63.96%;
據悉,藥捷安康的分配結果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上市前股東和現有股東都承諾長達12個月的禁售期,而基石投資者也設有6個月禁售期,即相當於2026年6月22日、2025年12月22日才結束。
綜合通告資料,藥捷安康禁售股份佔比高達98%。若只計可在港股市場二手流通的H股部分,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8月31日,藥捷安康的H股發行股數為3.0167億股,扣除上述禁售股數,實際可以被交易的股數只有約550萬股,佔比不足2%。綜合通告資料,藥捷安康股東禁售承諾如下:
藥捷安康9月8日正式納入港股通標的,隨即成為股價爆升動力。截至9月16日,中央結算系統CCASS只能反映截至上週四(9月11日)交投資料,可以看到上海港股通、深圳港股通持有藥捷安康的股數達到306.25萬股,相當於已發行H股股本的1.02%。
換言之,北水短短4個交易日已收集超過一半街貨。
從基本面來看,藥捷安康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腫瘤、炎症及心臟代謝疾病的小分子創新療法,以18A章規則在港股上市。
公司核心產品Tinengotinib (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的激酶抑制劑)正進行兩項Ⅲ期臨床試驗,用於治療在過往接受FGFR抑制劑治療後疾病發生進展的膽管癌(CCA),一項在中國進行,另一項為涉及美國的跨區域臨床試驗(MRCT)。
我們在此前的打新分析中有提到,藥捷安康的基本面弱於映恩生物(9606.HK),映恩生物上市至今漲幅超4倍,如今市值約423億港元。
截至9月16日收盤,藥捷安康的市值約726億港元,相比之下,泡沫還遠未出清。
02
警惕莊家利用港股通割韭菜
除了藥捷安康之外,最近還有不少公司也上演了同樣的戲碼。其共同點都是通過套路回撥,將籌碼控制在機構手中,流通盤極少。
在9月5日之前,藥捷安康大部分交易日的成交量維持在20萬股左右,成交金額也多在1000萬港元以下。
在這種結構下,股價較容易受到主力資金行為的影響,某些資金在收集足夠的籌碼後,就可以輕鬆拉抬股價。
而盤面上呈現的這些成交,也未必都是真實成交,不排除主力自己在左手倒右手,形成交投活躍的假象。
後續公司市值過線,進入港股通,進一步吸引部分南下資金參與。
與9月5日之前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藥捷安康在最近3個交易日的成交量都超過了1200萬股,單日成交金額在20億至50億之間。
藥捷安康目前距離基石投資者的解禁期還有三個月左右,在這段時間內,主力也不用擔心來自市場的拋壓。大量湧入的北水就成了妥妥的增量資金,很有可能接下了主力派發的籌碼。
港股通除了被莊家用來割韭菜之外,也曾被部分人士用作轉移資產的途徑之一。例如,境外賬户資金事先買入某標的,境內資金再通過港股通買入股票,操縱股價暴力上漲,境外賬户獲利退出。神不知鬼不覺就將錢轉到了境外賬户,而且費用低。
股價閃崩在港股並不罕見,例如2015年的隆成金融,2017年的輝山乳業,2018年的民眾金融科技、2024年的升能集團等等。
這些公司的背後,是無數虧損的賬户。如今,同樣的故事在藥捷安康上演,不知道這一輪鬧劇過後,會如何收場。
對我們普通投資人來説,未來凡是做過套路回撥、引入綠鞋、做過市值管理的公司,或許都要警醒一些。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